本文目录
精益生产吸收了传统生产方式的大量优点,并且克服了传统生产方式的缺点。精益生产显示了比传统生产方式更为优秀的特点。精益生产集准时生产制和柔性制造的优点干一体,在质量管理上贯彻六个西格码的质量管理原则,不是依靠检查,而是从产品的设计开始就把质量问题考虑进去,确保每一个产品只能严格地按照惟一正确的方式生产和安装;在库存管理上,体现了节约成本的要求,在满足顾客的需求和保持生产线流动的同时,做到了产成品库存和在制品库存最低;在员工激励上,精益企业里员工被赋予了极大的权利,真正体现了当家作主的精神,并且人事组织结构趋于扁平化,消除了上级与下级之间相互沟通的隔阂,做到全厂上下~条心。所有这一切都体现了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的要求。
对那些早已实现了精益生产的企业来说,它们早享受了精益化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如劳动利用率大幅度上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库存降低,生产周期缩短,成本下降等等。如果传统企业还在重复过去的生产方式,不进取,不创新,是难以与精益企业相抗衡的。因此,传统企业只有探索精益之路,才能赢得竞争。
消灭浪费是精益企业始终不渝的追求。浪费在传统企业内无处不在:生产过剩、零件不必要的移动、操作工多余的动作、待工、质量不合格/返工、库存、其他各种不能增加价值的活动等等。向精益化转变,基本思想是通过持续改进生产流程,消灭一切浪费现象,其重点是消除生产流程中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活动。
精益生产利用传统的工业工程技术来消除浪费,着眼于整个生产流程,而不只是个别或几个工序。
(1)消除质量检测环节和返工现象。如果产品质量从产品的设计方案开始,一直到整个产品从流水线上制造出来,其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都能做到百分百的保证,那么质量检测和返工的现象自然而然就成了多余之举。因此,必须把“出错保护”(Poka-Yoke)的思想贯穿到整个生产过程,也就是说,从产品的设计开始,质量问题就已经考虑进去,保证每一种产品只能严格地按照正确的方式加工和安装,从而避免生产流程中可能发生的错误。
(2)消除零件不必要的移动。生产布局不合理是造成零件往返搬动的根源。在按工艺专业化形式组织的车间里,零件往往需要在几个车间中搬来搬去,使得生产线路长,生产周期长,并且占用很多在制品库存,导致生产成本很高。通过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布局,把生产产品所要求的设备按照加工顺序安排,并且做到尽可能的紧凑,这样有利于缩短运输路线,消除零件不必要的搬动,节约生产时间。
(3)消灭库存。把库存当作解生产和销售之急的做法犹如饮鸩止渴。因为库存会掩盖许多生产中的问题,还会滋长工人的惰性,更糟糕的是要占用大量的资金。在精益企业里,库存被认为是最大的浪费,必须消灭。减少库存的有力措施是变“批量生产、排队供应”为单件生产流程(l-piece-flow)。在单件生产流程中,基本上只有一个生产件在各道工序之间流动,整个生产过程随单件生产流程的进行而永远保持流动。理想的情况是,在相邻工序之间没有在制品库存。实现单件生产流程和保持生产过程的流动性还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同步一在不间断的连续生产流程里,必须平衡生产单元内每一道工序,要求完成每一项操作花费大致相同的时间。平衡一合理安排工作计划和工作人员,避免一道工序的工作荷载一会儿过高,一会儿又过低。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还必须保留一定数量的在制品库存,而这个数量就取决于相邻两道工序的交接时间。
实施单件生产流程、同步和平衡这些措施,其目标是要使每项操作或一组操作与生产线的单件产品生产时间(Tacttime)相匹配。单件产品生产时间是满足用户需求所需的生产时间,也可以认为市场的节拍或韵律。在严格的按照Tacttime组织生产的情况下,产成品的库存会降低到最低限度。
仅仅对生产流程予以持续的改善,还不足以实现精益化生产,还要进一步改善生产流程中的个别活动,以更好的配合改进过的生产流程。在没有或很少库存的情况下,生产过程的可靠性至关重要。要保证生产的连续性,必须通过减少生产准备时间,机器检修、待料的停工时间和减少废品的产生。
(l)减少生产准备时间。减少生产准备时间一般的做法是,认真细致地做好开机前的一切准备活动,消除生产过程可能发生的各种隐患。
·列举生产准备程序的每一项要素或步骤;
·辨别哪些因素是内在的(需要停机才能处理);哪些是创、在的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就能处理)
·利用工业工程方法来改进技术,精简所有影响生产准备的内在的、外在的因素,使效率提高。
(2)消除停机时间。全面生产维修(TotalProductiveMaintenance,TPM)是消除停机时间最有力的措施,包括例行维修、预观个性维修、预防性维修和立即维修四种基本维修方式。
例行维修--一操作工和维修工每天所作的维修活动,需要定期对机器进行保养。
预测性维修--利用测量手四分析技术预测潜在的故障,保证生产设备不会因机器故障而造成时间上的损失。其意义在于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预防性维修--一为每一台机器编制档案,记录所有的维修计划和维修纪录。对机器的每一个零部件都做好彻底、严格的保养,适时更换零部件,保证机器不发生意外故障。
立即维修--一当有故障发生时,维修人员要召Z即来,随叫随到,及时处理。
由于在连续生产流程中,两道工序之间少有库存,若机器一旦发生故障,整个生产线就会瘫痪,因此消除停机时间对维持连续生产意义重大。TPM的目标是零缺陷、无停机时间。要达到此目标,必须致力于消除产生故障的根源,而不是仅仅处理好日常表现的症状。
(3)减少废品产生。严密注视产生废品的各种现象(比如设备、工作人员、物料和操作方法等),找出根源,然后彻底解决。此外,那些消除返工的措施也同样有利于减少废品的产生。
提高劳动利用率,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直接劳动利用率,二是提高间接劳动利用率。
提高直接劳动利用率的关键在干一人负责多台机器,这就要求对操作工进行交叉培训,交叉培训的目的是使生产线上的操作工可以适应生产线上的任何工种。交叉培训赋予了工人极大的灵活性,便于协调处理生产过程中的异常问题。实现一人多机的前提是建立工作标准化制度。工作标准化是通过对大量工作方法和动作进行研究,以决定最有效和可重复的方法。工作时员工必须严格的按照标准化进行,其意义不仅在于直接劳动的利用率的提高,而且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因为出错保护和防止废品产生等一系列技术措施的采用,确保了每一项操作只能按照惟一正确的方法进行。
在生产设备上安装自动检测的装置同样可以提高直接劳动利用率。生产过程自始至终处在自动检测装置严密监视下,一旦检测到生产过程中有任何异常情况发生,便发出警报或自动停机。这些自动检测的装置一定程度上取代了质量检测工人的活动,排除了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返工现象也大大减少,劳动利用率自然提高。
间接劳动利用率随生产流程的改进和库存、检验、返工等现象的消除而提高,那些有利于提高直接劳动利用率的措施同样也能提高间接劳动率。库存、检验、返工等环节所消耗的人力和物力并不能增加产品的价值,因而这些劳动通常被认为是间接劳动,若消除了产品价值链中不能增值的间接活动,那么由这些间接活动引发的间接成本便会显著降低,劳动利用率也相应得以提高。
总而言之,精益生产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精益求精的过程,它致力于改进生产流程和流程中的每一道工序,尽最大可能消除价值链中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活动,提高劳动利用率,消灭浪费,按照顾客订单生产的同时也最大限度的降低库存。精益是一种全新的企业文化,而不是最新的管理时尚。由传统企业向精益企业的转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并且有时候还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让那些热衷于传统生产方式而对精益生产持怀疑态度的人,能举出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来反驳。但是,那些坚定不移走精益之路的企业,大多数在6个月内,有的甚至还不到3个月,就可以收回全部改造成本,并且享受精益生产带来的好处。此段为整理中国培训网的内容,希望能够给予帮助。
精益生产的意义在于利用杜绝浪费和无间断的作业流程,追求效益最大化。第一,追求零库存。精益生产是一种追求无库存生产,或使库存达到极小的生产系统,为此而开发了包括“看板”在内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体系。第二,追求快速反应,即快速应对市场的变化。为了快速应对市场的变化,精益生产者开发出了细胞生产、固定变动生产等布局及生产编程方法。
需求拉动需求拉动目的是拉动价值流。从“部门”和“批量”转化到“生产团队”和“流动”,第一个可见的效果是:从概念投产、销售到送货以及原材料到顾客所需的时间大大的减少了,可能提高几倍甚至几十倍。引进了流动以后,需要几年才能设计出来的产品,在几个月内就可以完成;需要若干天才能办完的货手续,几小时就可以办完。而且精益系统现在可以使正在生产的所有产品进行任意组合,所以变了需求可以及时得到满足。精益管理的这种思想也能从库存量下降和奖金周转速度加快中节省巨额资金。精益管理是一个革命性的成就。因为,一有了在客户需要的时候就能设计、排产和制造出顾客真正需要的产品的能力,就意味着企业可以抛开销售预测,直接按顾客告诉企业的实际要求生产就行了,在电脑制造业中,戴尔公司就是典型的此种模式。这就是说,企业可以让顾客从企业那里按照需求拉动产品,而不是把顾客不想要的产品硬推给顾客。当用户知道他们可以立刻得到他们所要的东西时,而且当生产者停止定期的减价销售活动,不再把已经生产出来却没人要的产品推销出去时,用户的需求就变得稳定多了。
1、企业推行精益生产的意义,从四个角度说一下。
2、1,现在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这决定了顾客在产品需求方面越来越凸显两个特点,即个性化和多样化,表现在订单上,就是多品种少量,甚至是多品种微量,而且变化频繁、紧急订单多。面对这样的外部市场环境,传统的推动式预测式的大量生产方式,已经力不从心,效率已显低下,订单一发生变化往往导致损失;而精益生产方式,在订单传递、采购备库、设备和工艺逻辑、换产方法、人员使用等方面,打造的是只在必要的时候以必要最小量生产和搬运必要物的完整运行体系,正是对应多品种少量生产的那么一种生产的组织方式。放眼全球,目前看,它是对应信息化时代的市场环境最先进的生产方式,而且较长时期内看不出有什么更好的方式能把它迭代掉。这是推行精益生产在外部环境对应上的意义。
3、2,从内部效率角度来说,依赖外延增长就可以发展的时期已经过去了,企业普遍进入到内涵式发展的时期,日子不能象过去那样过了,再那样粗放地运营下去,企业就没了,必须提高效率了,不是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时候了,要向效率要效益了。大家放眼世界找经验,找到的还是精益生产方式,这是一整套通过流动化的敏捷运行大幅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办法。现在企业都在搞转型升级,转什么型升什么级呢?总的来讲,就是大家说的转向先进制造,先进制造包括什么呢?虽然解释比较多,不大统一,总方向的几条主线还是有轮廓的,那就是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这几个化,是新技术的要求,也是质量升级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人工成本加大后的选择。但是,统领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灵魂是什么呢?是精益化!精益化是帅,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是将。既然是这种关系,在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在万物互联的新制造时代,精益生产更是核心的企业运行基准体系。
4、3,精益生产方式的内容,以最提纲挈领的方式表达,是这样的:精益生产方式=工程技术+科学管理!这就是说,精益生产方式在内容构成上,有一半是管理技术。而管理技术是什么呢?管理技术是固有技术孕生的母体。有技术最淋漓尽至的表达,是高端装备,也正是我们国家对发达国家依赖度还比较高的地方。那,高附加价值、高技术含量的高端装备是怎么来的?从原本上讲,那就是用机械/仪器/电子等技术手段,对管理经验的记忆和沉淀。所以说,管理技术是固有技术产生的土壤。不管愿不愿意承认,不管现在有多少企业只愿意走捷径买别人现成的设备,这是产业发展的规律,等我们的产业水平越来越高了,这个规律会更清晰。因此,对于谋长求远发展、谋求积累固有技术积累的企业,肯定必须是重视管理技术的,而当今世界最杰出的管理技术体系就是精益生产方式。持续深入地推进精益生产,对企业沉淀高附加值技术,具有重大意义。
5、4,从精益生产方式的根本属性的角度再做一下梳理。精益生产是属人的,生产的组织方式说到底人的组织方式。精益生产表现出来是物、是工具方法,但根本上它是成体系的全新的不同于以往的质量观、成本观、效率观、人才观。既然是观,是观念,是思维方式,那它就不是属物的,东西物件是不可能会思考的,它必然是属人的。企业推进精益生产的工作,实质上是系统性地培养企业人员的工作,通过制造和推动新行动,塑造和沉淀新思维。无论发展到什么时候,自动化程度不管高到什么程度,少人化不管少到什么地步,企业这种组织的核心,永远是人。企业的发展永远是建立在人的进步这个基础之上的。这个理清清楚了,精益生产推进工作在企业经营上的根本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这项工作有开始而没结束,只要企业存在着就要继续。